在看《万历十五年》的时候,其中有一段讲朝廷是如何用礼仪治理天下:
“我们的帝国,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、万万的农民,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,拿来检讨分析,自然是办不到的。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,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,上下有序,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。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,狼奔豕突,实在是不成体统。”
礼仪是什么,是一套人们约定成俗的流程,打电话的时候,人们拿起电话,会首先说“你好“;两个人见面,会先进行一番寒暄。比如在农村,如果在饭点儿,会问对方吃了没有,如果是半晌,则会问对方干什么去。
礼仪是一种行为框架,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规划,这样当人们依照框架进行交互的时候,就能达到礼仪所期望达成的目的。儒家文化其核心就是建立一套包含社会方方面面的礼仪制度,比如家庭伦理、父子、君臣之间的关系,宴会婚礼、葬礼、祭祀等等。
那么,礼仪是怎么来的?
我觉得礼仪是对过去生活经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,当时社会动乱、民不聊生,他对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:学习过去。孔子向往的是周朝早期,他认为周朝早期是完美的社会,是应该学习的对象。我觉得到春秋末期,随着人口的增长,各个小国的扩张,竞争与吞并已经不可不免,整个社会进入丛林模式。而在周朝早起,核心区域并未形成众多强大的国家,周有绝对实力维持地方力量的平衡,于是社会进入平稳发展的模式。
当社会持久地处于平稳的模式,自然而然地形成符合当时社会文化的习惯,这些习惯慢慢约定成俗,变成礼仪。孔子的时代,随着周朝国力的衰弱,政治平衡被打破,地方诸侯崛起,整个社会开始为了掠夺土地和资源进行野蛮的战争,这个时候社会就开始礼崩乐坏,阴谋诡计、杀伐掠夺文化充斥着社会。
也就是说,孔子的解决办法是把在文明时期形成的习惯提炼出来,然后应用到当前的混乱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