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发布于:2023年12月9日

年轻的时候听过一句话,说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,但可以改变自己。这句话对我并没有什么意义。但在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时发现,其实目的论本身就是对这句话的诠释。

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现实世界做最有利的解读,所以阿德勒心理学本质上是积极心理学。还以父亲家暴女儿来说,在原因论看来,因为父亲的行为,女儿选择疏远父亲。而到了目的论这里,却说是因为想和父亲疏远,才搬出那些记忆作为证据。

女儿和父亲疏远,显然是因为痛苦的记忆造成的心理创伤,但目的论直接忽略了心理创伤,而将女儿疏远的选择作为目的,将原因说成是选择的借口。这一调整的好处是,将选择权拿在自己手里。因为假如是因果论,那么选择就是过去,是无法改变的。而现在将选择当成目的,过去的原因成了选择的借口。

但“借口”其实还是原因,所以还是原因论,只不过现在将选择放在首位,而原来的原因,则必须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加以叙述,转换为“借口”。

然而个人选择仍然是主观的,所以又引入“引导之星”概念,本质上就是“正能量”,引导人们做积极的选择。而对于原因,由于选择必须积极,所以原因的故事叙述也必须服务于选择,必须变得积极。

所以最终,目的论的作用就是鼓励人们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。这个结论还是原来的那句话,但因为有中间的逻辑支撑,显得更加有信服力。

我想起了那句“造反有理!”,什么理?马克思主义的理。马克思辩证法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,历史唯物主义,所有这些,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“造反有理”。它的背后是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的,所以这句话才显得有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