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发布于:2023年4月15日

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标题:云南车祸去世女孩去年8月才骑机车,我想起了教DD开车发生的事故。

当时在一条很宽的三车道上,我坐在副驾驶,DD在开,车是一辆“老头乐”,速度不快。路很宽,人也不多,距离十字路口还有段距离的,我们是准备右拐,行驶在中间车道,右测前方有些人骑电动车。突然右侧一个骑电动车的老头往左拐,这个时候车速虽然不快,但距离太近,刹不住,和老头撞在一起。好在是撞在侧面,把车的右后视镜撞掉,而老头的车都没倒。我当时坐在车里有点懵,等我回过神往后看,发现老头已经走了。可能是他觉得自己没事儿,而我们车的后视镜掉在地上,觉得自己又不占理,溜之大吉。我随后下车把后视镜捡起来,就走了,心理庆幸老头没事儿,否则不管有理没理,都是个大麻烦。

发生事故前,DD就因为我在拐弯的时候啰嗦而生我气,我当时也觉得可能自己真的啰嗦,所以后面开始克制一下,不多嘴。结果没一会,就出问题了。事后,我就不太鼓励DD学车了,而在此之前,我一直鼓励她学车。我觉得DD的问题不是她的驾驶技术,而是对危险的评估经验不足。

在乡村公路上,偶尔有出租车经过,出租车基本上每准备超车,或者经过骑电动车的人,都会鸣笛,所以基本上叫一路。我觉得这个习惯就不错,因为乡下骑电动车的人比较随意,即便是有空间超车,但仍然保不住他乱歪,所以鸣一下笛提个醒总是没错。而我之前开车的时候,就没做到这一点,总觉得对别人鸣笛显得莽撞,而现在,我改正了这一点。

我在中午吃饭的时候,喜欢看“每天十分钟”交通事故视频,我觉得这种视频可以训练大脑对危险的识别能力。

对于危险状况的识别,大脑有两种模式:一种是慢速模式,一种是快速模式。慢速模式是基于理性的分析,快速模式则基于对过往案例的快速检索(来自《快与慢》)。对于路面危险状况的识别,通常是基于快速模式,也就是一个人过往的经验。可以认为,一种非常危险的状况,假如一个人没有该状况的经验,那么这一危险对于这个人就是完全不可知的。

人们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识别危险的模式,比如老司机传授经验,同行聊天,或者自己亲身经历一些稍微危险但不致命的险情。再一个,就是观看交通事故视频。

当人的大脑里内置了各种危险模式以后,再遇到危险,大脑就不会是一片空白。虽然慢速模式也可以识别危险,但它的效率极低,而且通常需要人静下心才行,而在马路上行驶遇到突发事件时,这种模式通常没有启动的条件。

这样,因为大脑里有各种危险模式,就能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危险,提前做出反应,避免危险真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