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发布于:2024年6月3日

看一个视频,印度和中国的GDP动态对比,起始时间大概50年代,双方的差距不大,但从1990年,中国开始突飞猛进,而印度相比之下,还是缓缓的移动,最终双方越拉越大,到了如今,印度的GDP不到中国的零头。

在知乎经常给我推荐一个问题,说我们的GDP是美国的70%,人口是美国的4倍,为什么消费需求不如美国旺盛?看到有一个回答说,中国的GDP靠的是房地产和制造业,房地产掏空了居民的钱包,而制造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,中国生产的庞大商品,自己并不消费,而是低价出口到国外。

制造业优势中的关键因素是人力成本,一个国家,如果居民的生活水平高,人们就不愿意忍受漫无天日的生产流水线枯燥的工作。

在美国,无论特朗普还是拜登,双方观点中的相同点是把制造业拿回国内。相比金融和IT产业,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,但这些行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,特别是对于底层人口,制造业能够解决这些人的生存问题。

为什么印度和中国的GDP最终在90年代分道扬镳,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的工厂,而不是印度?这个问题交给GDP来回答,想必能很容易地列出若干因素,我能给出什么有意义的回答吗?

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原因是,中国相比印度,内耗更低。说起印度,想起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印度有几万个神,种姓制度,宗教等等。印度有西方的民主制度,这套制度能够将印度拼凑在一起已属不易,但再想要发展经济活力,就比较困难了。而中国从90年开始改革开放,积极地拥抱世界。中国社会容易受领导影响的特点,在90年代因为领导层的高瞻远瞩,获得巨大的收益,而在此之前的社会运动,几乎摧毁了所有利益集团和民众,社会意识很容易达成了共识——发展经济,脱离贫穷。

相比印度人,中国人是实用主义,尽管中国也有许多宗教信仰,但这些信仰还是为实用主义服务。中国人祭拜生灵,但相比获得内心的自洽和安宁,更渴望的是神灵给自己带来好运,能够平平安安,发大财。儒家文化已经驯服了民众,这种文化天然具有秩序性,能够很容易使每个人看清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,该做什么,追求什么,都一目了然,不需要向神灵祈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