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发布于:2024年7月8日

有一句话,说“性格即命运”,那么,性格到底指的什么?

我觉得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的“叙事”风格。

对于同一个事实,乐观者和悲观者会有不同的认识,而这两种区别,就是两者性格上的不同,也就是叙事风格上的不同。

什么是“好”的性格,什么是“坏”的性格?

我觉得判定的标准就是哪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更好。人们常说:悲观者正确,乐观者成功。所谓结果,就是事态发展到一个阶段,在这个阶段,我们可以说,当前是成功的,或者是失败的。“正确”无论是客观判定,还是主观认为都不重要,因为它对结果没有影响。乐观带了了成功,显然是好的结果,所以我们说,乐观是好性格。

既然“好”性格的优势这么明显,那为什么还有“坏”性格呢?

就像上了车的人都是买了票的,我们不能因此假定没有人逃票。乐观只是成功者的一个普遍特征,我们不能因此认为,乐观者都成功。同样,悲观者正确,我们不能因为认为,所有的悲观者都只是正确,而全部失败。

对于生命而言,延续是第一任务,一个物种完全可以即“失败”,又延续。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,一种性格在某个时间段非常好,而在另一些时间段,则可能是灾难。生命倾向于演化出大量“平庸”的性格作为基本盘,同时掺杂少量“极端”的性格作为应急保险。


人通过类比认识世界,所谓性格,就是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风格倾向。我们不会形容一个残暴的凶犯拥有好性格,因为“残暴”本身就是给凶犯打的性格标签。

当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很差的时候,就是说这个人的行为很差,更进一步,可以认为,这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问题。

人通过类比认识世界,如果想明白一个人的性格,就应该搞明白他在类比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。

类比是一个树状结构,当指出某个人的性格有问题时,实际上是指他一整套的认知方式有问题,而这些投射到类比树上,问题的根本会集中在根部。当根部扭曲,整体就会倾斜,很合理。

所以可以据此推测,一个失败性格的人,在和父母关系上,也必然存在问题。这也是为什么当社会讨论起问题儿童时,总是绕不开原生家庭问题。儿童最早接触的类比就是母亲和父亲,然后由此向外延申。糟糕的童年经历会影响人后续的性格,因为父亲和母亲属于根部类比,在这里出问题,相当于房子的根基出问题,后续也会存在问题。人们说性格形成于七岁之前,这是因为,在这个年龄段,人主要是在学习根部类比,而人的善恶是非观念正是在这个阶段打基础。根基打的好,后续水到渠成,根基出了问题,后续很难调整,特别是一旦错过年龄段,这个“号”基本就废了。有句老话:三岁看小,七岁看老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
那么,一个扭曲的类比树,还有救吗?

阿德勒给出了“引导之星”概念(被讨厌的勇气),就是让大家不要关注树的“扭曲”,而更应该去关注往哪里生长。我想起了《漫长的季节》末尾的台词:“往前看,别回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