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读了一下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传记,别人写的,但得到了老黄的授权。比较有意思的是,在作者向黄仁勋提出人工智能可能进化出自我意识,对人类产生威胁的观点时,黄仁勋对此很生气,训斥了作者。
可以看得出来,作者是那种人文情感丰富的人,而老黄则是纯粹的实用主义。这让我想起了尼古拉凯饰演的电影《战争之王》,主角是一个军火商,他表示他对战争保持中立,他只希望大家开枪,这样他就能卖武器。
老黄也是如此,他避免涉及人工智能威胁论之类的问题,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向大众提供算力,至于客户客户如何使用产品,他一点都不在乎。比如他知道许多人购买显卡只是为了挖矿,他决口不提英伟达产品在挖矿上的优势(或许数字货币让他觉得让产品上不了台面?),但还是向这类客户出售产品。
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黄仁勋的坚持,但获得如今这样大的成功,则有很大的运气成分。让英伟达由一家游戏显卡提供商,变成AI设备提供商,是由于英伟达在并行计算(cuda)上的优势加上大模型人工智能,这两者合一,造就了英伟达跻身第一线科技公司的地位。
大多数成功者做事的方式是,先由一个伟大的远景,然后逐步克服技术苦难实现目标。而黄仁勋则相反,他先拥有他认为社会上需要的算力,然后再为算力寻找市场。cuda 最开始设想中的场景是科学计算领域,比如气象、医疗等,主要的用户个体是科学家、工程师。这个市场是比较小的,科研领域的经费很难支撑一个庞大的市场,一个工程师能购买几块显卡呢,在任务完成以后,可能就不会再买显卡了。
神经网络技术的兴起,最开始并不被大众看好,它在很早以前火过一段时间,但后来人们对它失望了,于是就不在关注了。直到 AlexNet 技术以及后续的 transformer 模型的出现,彻底点燃了市场对并行计算的需求。
还记得第一次使用 GPT3.5 感到相当惊讶的,觉得电脑程序终于摆脱了对精确的依赖,可以解决一些人类擅长的模糊问题。最近 deepseek r1模型的出现,让我觉得,将大模型部署到本地开始变得有可能了。未来电脑、手机上都内置大模型,特别是像 r1 这种推理能力比较强的模型,当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不好决策时,可以问问手机中的大模型。它不一定能给出最满意的解答,但它至少能够给出一些风险提示,这样在做选择的时候,也不至于一片茫然。